欧美色情

上一篇:下一篇:

【学术会议】“文澜高端论坛系列活动” 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办|“中国历史中的货币制度转型与信用秩序构建”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黄亚群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0


20251018日,“中国历史中的货币制度转型与信用秩序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文泉楼南206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欧美色情 主办、欧美色情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承办,是“中南经济史学研究”工作坊第2期活动。中央财经大学欧美色情 兰日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欧美色情 燕红忠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凯翔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熊昌锟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欧美色情 赵劲松教授、北京大学欧美色情 管汉晖长聘副教授,欧美色情 邹进文教授、常明明教授、宋丽智教授、瞿商教授、杨祖义教授、张连辉教授、刘绮霞教授、陈国涛老师、牛浩老师、李萌老师、张国坤老师以及经济史学系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欧美色情 副院长宋丽智教授主持,欧美色情 院长石智雷教授致开幕辞。石智雷教授首先介绍了学院情况,强调了学院对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两史”专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开展学术活动的鼎力支持。他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拨冗出席表示热烈欢迎,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能够碰撞思想、深入交流,并预祝研讨会圆满举办。


上半场研讨会由宋丽智教授主持,兰日旭教授、赵劲松教授、管汉晖长聘副教授与熊昌锟研究员先后作主题报告。

兰日旭教授以“镑亏视域下近代中国公债危机研究”为题,从“镑亏”这一独特视角切入,剖析了民国时期公债危机频发的深层原因。兰教授论证了在金银本位差异的背景下,因汇率波动和人为操纵产生的“镑亏”现象,使得作为内国公债担保物的财政收入极不稳定,从而动摇了公债的信用基础,并最终引发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赵劲松教授在评议时肯定了该研究的新颖视角,认为其为理解近代中国公债危机提供了新的解释。同时,她建议该研究可从采用适当指标定量评估公债危机、加强金融市场风险与规避角度的分析等方面做进一步拓展。

赵劲松教授以Transforming the Financial Landscape: Railroad Development in Historic China”为题,利用长时段、广覆盖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铁路建设对中国金融地理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铁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近代新型银行在地方的覆盖率,有力带动了地方实业,尤其是矿业和电力行业的发展,但对传统钱庄影响不大。管汉晖教授在评议中认为,该研究通过考察基础设施发展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影响,有助于深化学界对交通与金融协同演进关系的认识,同时建议强化对作用机制和反向因果等问题的分析。

管汉晖教授作了题为The Rise and Fall of Paper Money in Yuan China: 1260-1368”的报告。他回顾了元代的纸币系统及其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他将元代的纸币发行演变划分为完全银本位、名义银本位和信用本位三个主要阶段,通过计量分析发现驱动纸币超发的关键因素是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而非传统历史叙事中朝廷对贵族的赏赐。熊昌锟研究员在评议中高度评价了该研究在数据构建和计量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也指出了该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熊昌锟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晚清‘信用货币’改革的制度逻辑与区域困境:以东北为中心”。他聚焦于晚清“新政”时期在东北地区展开的货币改革试验,指出清政府在面临官方货币短缺、民间“私帖”泛滥及日俄货币渗透等多重危机时,试图通过设立官方金融机构、发行“官帖”来重塑官方信用,但改革最终因地方财政对“官帖”的严重依赖与制度设计的缺陷而陷入困境。兰日旭教授在评议中强调,该研究深刻揭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国家能力、制度建设与金融主权建构之间的内在张力,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部分叙事细节。

下半场研讨由欧美色情 瞿商教授主持。何平教授、燕红忠教授、彭凯翔教授、张国坤博士先后做主题报告。



何平教授以“探索货币形态本质特征的传统中国货币思想史”为题,从中国货币思想史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货币形态的本质特征。何平教授首先辨析了关于货币本质的两种经典理论——商品货币论与信用货币论,指出不能将货币本质简单地归结为“信用”,而应结合具体的历史与制度背景来理解不同货币形态的根本差异。在此基础上,何平教授系统梳理了传统中国货币形态的演变脉络,并通过中西比较,揭示了中国货币发展路径的独特性,认为纸币将作为一种结构性支付工具长期存在。评议人燕红忠教授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个难以界定、近乎“无解”的哲学问题,因此认同何平教授从形态入手研究货币的路径。同时,燕红忠教授提出了两点商榷意见:其一,对于明代货币经济的评价应更为辩证,不应全然视其为“阴暗面”和“衰落”,而应考虑中国自身的实际国情;其二,他质疑了将西方“金本位”等概念作为普世标准来评判中国“白银时代”是否落后的做法,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反思的西方中心视角。最后,燕红忠教授高度肯定了何平教授从长时段历史视角来观照当下稳定币的论述,认为宏大视野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货币演变的内在逻辑。



燕红忠教授以“货币创造与中西方货币制度分流”为题,从“货币创造”的独特视角考察宋以后中西方货币制度发展的转变,特别是16世纪至20世纪早期中西方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的不同机制和特点,进而提炼和总结中西方货币制度发展的不同路径及其机制和特点。燕红忠教授认为,中西方不同的货币供给和信用创造机制,不仅使得其货币制度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也构成中西方货币制度发展的第二次分流。评议人张国坤博士认为,燕红忠教授的研究为近代中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宏观考察提供了重要示范,将近年来学界关于虚银两、过账钱等研究个案统合考察,总结了近代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运行框架,同时也为长期以金融分流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比较的视野,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和西方在货币金融层面的分野与严谨态势。



彭凯翔教授以“清前期北洋贸易兴起的制度探源——从一份乾隆晚期的平砝史料谈起”为题,从一份乾隆晚期的“平砝史料”入手,探讨了银两作为称量货币在贸易中的使用,揭示了各地银两标准之间的换算关系及其在长距离贸易中的功能。彭凯翔教授认为,北洋贸易的持续发展并非依赖个别商人,而是依靠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包括公产、牌号、货币与信用机制,在国家和社会的夹缝中开拓出发展空间,推动贸易与金融共同成长。评议人何平教授认为,彭凯翔教授的研究运用了格雷夫的视角来探讨规则行为的形成,意义重大。他进一步从奥地利学派的“制度化行为”概念出发,强调这种虽无明文规定却稳定存在的自律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最后,他通过满族人将人参经营成贵重商品以及上海在受西方影响前的早期发展等例子,佐证了这种在官方制度缺位情况下,由社会自身构建有效运行机制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张国坤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十至十八世纪中国银价变动研究”。该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宋代以来的银钱比价、粮价,并通过校准货币重量和单位,对历代银钱比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处理。张博士认为白银的货币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动,回应了学术界的白银货币化问题和货币白银化问题。评议人彭凯翔教授认为,从购买力来看,由于宋代粮价数据样本量小且地区差异大,一般物价指数难以形成,粮价、绢价和田价的变化可能更多反映非货币因素而非纯货币的影响;从货币体系变化来看,仅凭银钱比价或物价数据不足以判断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因此建议整合多参数来更准确解读货币职能的演变。



闭幕式由经济史学系主任张连辉教授主持。张连辉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会表示感谢,认为此次研讨会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盛宴,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得到各位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中国历史中的货币制度转型与信用秩序构建”学术研讨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